杨振宁痛批易经,阻碍科学,藏着东西方思维的最终碰撞
“《易经》根本毫无逻辑,就是那个狗屁不通的东西,阻碍了中国科研的后腿!”2004年,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“文化高峰论坛”上的这番发言,像一颗炸弹扔进学术界。有人说他“不懂传统文化乱批判”,也有人赞他“戳破了盲目崇古的泡沫”;而英国科学家白晋早在300年前
“《易经》根本毫无逻辑,就是那个狗屁不通的东西,阻碍了中国科研的后腿!”2004年,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“文化高峰论坛”上的这番发言,像一颗炸弹扔进学术界。有人说他“不懂传统文化乱批判”,也有人赞他“戳破了盲目崇古的泡沫”;而英国科学家白晋早在300年前
比如,《易经》的创作就是这样的。按照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说法是: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(《汉书·艺文志》)。意思是:《易经》的创作历经上古、中古、近古三个时代,由三位圣人相继完成。
《易经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,其以卦象为核心的符号系统,看似是对天地万物的抽象隐喻,实则蕴含着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。这种思维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定量计算,而是通过符号组合、排列规律与对应关系,构建起一套解读万象规律的“数学化框架”,成为古人认知世界、推演变化的理性工